枞阳在线消息:短短的3年时间,坐落于枞阳县雨坛乡黄公山脚下的安徽省上行山茶叶贸易有限公司开发的“黄公山”白茶在茶叶市场上取得骄人成绩,“黄公山”白茶先后获得安庆市著名商标、安徽省名牌产品以及中国茶叶学会2013年第十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等荣誉称号,成为我县发展现代农业模式的一个典范企业。 安徽省上行山茶叶贸易有限公司是雨坛乡2012年引进的大型生态茶叶种植企业,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科研于一体,由枞阳籍人士吴多兴等几人回乡共同投资兴办,该公司以每年50元/亩的价格取得黄公山林地20年的使用权。项目依托雨坛乡丰富的山场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引进浙江安吉白茶生产模式,主要种植白茶和黄金叶两大优质茶叶品种。目前总投资6000万元,建设标准化茶园2000亩,开发的“黄公山”白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形态自如花朵,毫香清鲜,汤色青中显绿,滋味清淡回甘等特色,获得业界广泛赞誉。 日前,笔者一行走进这片白茶园,探究其间发生过的绿色传奇。沿着蜿蜒的山路攀爬,来到海拔360米的黄公山白茶生产基地,只见漫山遍野的梯形茶园里,或红或绿的采茶女们似繁星点点,游弋在白茶园里。一排排整齐的白茶树上绽放出点点新芽,外形细嫩,色若玉霜,一芽二叶之上,还有着晶莹剔透的露珠闪动。随着采茶女双双巧手上下翻飞,眼花缭乱间,朵朵新芽坠入篓中。 据该茶场农艺师彭百林介绍:“白茶叶子薄、梗粗,颜色浅,采摘时极为精细,每一个芽头不是掐,而是撇,采好茶选择在晨曦露珠蒸发之前,摘的是初展的一芽一叶,每片芽叶大小均等,500克干茶最起码有7万个芽头。”同行的电视台同行美女主持兴致冲冲地采了一大把嫩茶请茶艺师鉴定,茶艺师拨拉着她手里的茶叶说,这片早了点,应该今天下午采,这片应该避光采……结果只有8片合格。原来他们对采茶有严格要求,除叶片的数目外,对叶芽的采摘精细到时间、温差甚至光照的角度上。茶艺师告诉记者,我们把采茶工分40人为一组,每组安排两名熟练技师进行采茶指导。 制茶车间里,工人师傅正在炒制新茶。“炒茶的关键是要讲究抓、抖、扣、带,干茶才能达到色泽翠绿多毫,条索竖直苗秀,香气清鲜持久,滋味鲜爽甘醇,汤色鹅黄明亮。”一位师傅介绍了制茶真经。 通过摊青、杀青、理条、烘干、筛选等一道道工序,新茶出炉了。安徽省上行山茶叶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多兴,特意为我们每人沏上一杯新茶。隔着透明的玻璃杯,看着白茶在水的怀抱中渐渐醒来,然后缓慢舒展,如兰花朵朵长在杯中,品上一口,滋味鲜爽,唇齿留香,沁人心脾,令人回味无穷。 农艺师告诉我们,黄公山境内平均海拔250米左右,其壤砂质,呈紫红色,气候湿润,少日照,经安徽农业大学谷勋刚教授和浙江茶研所考察认定是生产优质白茶的佳地,生产出来的茶叶能够达到形色香味俱全,它的整个白度,超过了安吉白茶的白度。 茶好自有订单来,该公司销售部经理胡丽说,去年茶叶销售额达到300万,由于市场需求大,所以今年扩大了规模,预计今年销售额有所增加,目前也接到一些来自上海北京的订单。 当天,在茶场上,我们遇到了县农委副主任徐继华带领技术人员深入现场指导,拟将茶叶产品申报绿色食品认证。为充分发挥好现代农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全力帮助和支持企业解决生产和经营中的一些实际困难,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必要的保障,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定的产业链,同时增强企业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在黄公山白茶的龙头带动下,雨坛乡农业产业发展也因此踏上了“快车道”。采茶工吴梅说:“一天大概能挣100元,采3斤茶,在村里我们小姐妹都在这里,比出去搞副业好。”现在,该乡的高甸村、双丰、新塘、云龙等4个村近千名村民投身到白茶种植中来,仅此一项,一年能给每位村民带来近万元的收入。 以黄公山白茶基地为代表,让沉睡多年的荒山披上绿装,这是枞阳县通过引导农民规范林地流转,盘活分散的林地资源,实现林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不断创新土地流转方式,促进规模经营,破解耕地撂荒和水面、山场粗放经营的困境,土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到2013年底,全县耕地流转面积已达32万亩,可养水面流转36万亩,特别是荒坡山场林地流转,为枞阳特色化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成为辉映皖江的新亮点。(徐连祥) |
GMT+8, 2024-11-24 14:33 , Processed in 0.227898 second(s), 14 queries .
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