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白茶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安吉白茶平台 首页 白茶资讯 查看内容

茶与佛的因缘

2021-2-19 07:0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2| 评论: 0

摘要: 茶与佛的因缘2021年2月18日 14:060条评论《茶与佛的因缘》文 / 许 波自古以来茶与佛的因缘深长。佛教自东汉末年从西域传入我国,从三国时期到南北朝,茶树的种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迅速。魏晋南北朝之后,各地寺院 ...

茶与佛的因缘

《茶与佛的因缘

文  /  许  波

自古以来茶与佛的因缘深长。佛教自东汉末年从西域传入我国,从三国时期到南北朝,茶树的种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迅速。魏晋南北朝之后,各地寺院林立,佛教鼎盛一时。

我国的佛教寺院大多地处名山大川之中,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僧侣们身居其间,能够吸天地之灵气、悟万物之精华。茶具有醒脑却睡之功效,科学分析表明,茶叶之中含有的化学成份多达300余种,既有营养成份也有药物成份,饮茶的功效早就引起佛家僧侣们的浓厚兴趣。

唐朝是我国茶叶的兴盛时期,饮茶是在佛教禅宗发展的基础之上风行起来的。唐宋时期可以说寺必有茶,南方寺庙里还出现了庙庙种茶、无僧不茶的嗜茶风尚。唐代寺庙的饮茶风气兴盛空前,饮茶时间从初春到寒冬、从早晨到傍晚、从日落到深夜。从饮茶的活动来看,坐禅诵经、吃饭乘凉、吟诗下棋等都离不开茶。唐朝寺庙的寺前、寺后、庭中、墙外都种茶,并且是自种、自制、自饮的。

自唐朝以来,茶事一直成为佛教寺院之中举办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僧人以茶贡佛祖叫奠茶,以茶敬施主叫佛茶,以茶助禅叫禅茶,以茶社交叫茶宴,供僧众日常饮用的茶叫普茶。

佛教寺院不仅掌握了茶叶栽培焙制技术,而且十分讲究饮茶之道。寺院内一般设有“茶堂”,专供僧侣们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法堂内的“茶鼓”是用来召集众僧饮茶的专用鼓。此外寺院还专设“茶头”之职,专门负责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寺院门前设“施茶僧”数名,向信众施惠茶水。寺院之中的茶叶被称作“寺院茶”,一般用途有供佛、待客、自奉三种。据史书记载:寺院僧人一般以中等茶待客、以下等茶自饮、以上等茶供佛。“寺院茶”按照佛教规矩有不少名目,每天在佛前、堂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顺序饮茶,称作“戒腊茶”;化缘乞食得来的茶,称作“化茶”等。而僧人最初吸取民间方法将茶叶、香料、果料同桂圆、生姜等一起煮饮,称为“茶苏”。

我国佛教僧侣修行的方式是“禅定”,重视坐禅修行,即安静地沉思,只能静坐,不可卧床,又叫作“坐禅”。禅思悟道,通常坐禅长达数日,久坐会比较困乏,茶叶中含有咖啡碱,可以令中枢神经兴奋,使肌肉的酸性物质得到中和,消除疲劳,提神益思,因此茶叶便驰名佛教界,成为佛教信徒们的日常必备饮用佳品。

在禅堂打坐之时,每坐完一柱香,僧侣们就饮茶以提神益智,避免人处于昏昏沉沉的状态。善饮之人通过饮茶品茗,可以净化身心,在心灵深处充溢淡泊宁静的人生意趣,从而消除各种烦恼,提升自我的品格和境界,体会并领悟生活的真谛和生命的韵味,达到以茶悟道的目的。这种茶才真正具有我们现在通俗意义上所说的“禅茶”意味。

同时,佛家持淡泊的人生态度,抑欲忌荤,提倡素食,清淡茶汤无疑是最佳饮品,且茶性净洁,久饮能使人寂静斯文,为佛教平添了一层神秘色彩,更与僧人结下不解之缘。

佛教普遍认为茶具有三德:一是坐神彻夜不眠,茶可提神益思;二是满腹时能助消化轻神气;三是“不发”,也就是能够抑制性欲。因此,饮茶是符合佛教的道德观念的,茶自然就受到佛教僧侣们的喜爱。茶除了具有这三种实用价值之外,还隐含着一种淡泊的人生态度。佛教提倡远避红尘、不近女色、不慕功名,讲究四大皆空。茶的清淡微苦与淡泊尘世的佛家学说也有关联。茶生长于岩崖之上、栖身于云雾之中的形态,以及品性清洁的习性,也与佛家学说有着一定的象征性联系。茶的苦中有甜的味道,也成为佛家修行以苦为乐的生动写照。

宋代时,寺院内专设“茶室”、“茶亭”,布置得相当高雅。每天击鼓饮茶,僧侣团团围坐,济济一堂,盛况空前,被称作“茶宴”。余杭径山寺还举行“茶宴”和“半茶”活动,并且发明了将嫩芽茶研成粉末,用开水冲泡的“点茶法”,从而完成了由“煮茶”到“泡茶”形式的改革,促进了我国民间饮茶习俗的普及。该寺还时常举办茶会,招待游方僧和香客施主,同时品尝、鉴定各种茶叶的品质高低优劣,称之为“斗茶”。据说古代虔诚的佛教信徒总是以鲜花一束情茶一杯奉献于佛前,因而逐渐在民间流传着“茶禅一体”“茶佛一味”的说法,将茶佛文化融汇为一体。

在我国古代,寺庙最有条件研究茶叶、发展制茶技术、提高茶叶的品质。除了必修的功课之外,僧人仍然要从事生产劳动,种茶制茶。他们在工作中研究探讨茶叶栽培制作技术,而在品茶之余,不少高僧都有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的爱好,或者与文人墨客唱和茶事,他们常常以诗文、写作来歌颂饮茶生活,在品茶的过程之中,将如何泡好茶、喝好茶的心得体会尽情抒发出来,一首首、一篇篇咏茶、评茶、饮茶的优美文学作品便成为不朽的篇章留传于后世,从而极大地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以及“戒、定、慧”三学的修习理念,从而进一步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加富有神韵。特别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观与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茶道美学对“物我玄会”境界的追求。

纵观我国茶叶的发展历史,茶叶生产经历了由天然采集到人工裁培的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首开茶树培植先河的是寺院僧人。我国古代不少名茶都是寺院僧人培育并种植出来的。四川雅安的“蒙山茶”也叫“仙茶”,相传是东汉至西晋时期甘露寺普慧禅师亲手培育出来的。庐山云雾茶是东晋时高僧慧远在东林寺经过30多年培植出来的;江苏洞庭山碧螺春茶,茶名是清朝康熙皇帝御赐,此茶最初是北宋洞庭山水月院僧尼用在碧螺峰的石头杂草丛中采摘到的野茶制作而成,也叫作“水月茶”。此外,西湖龙井茶、武夷山大红袍、黄山雁荡山毛峰茶、普陀山佛茶等都是最初产于寺院之中的名茶。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作者茶圣陆羽,从小在寺庙里长大,他对于茶叶的最初认知和兴趣也是从寺庙之中获得的。而与陆羽是忘年交的诗僧皎然所作的《茶歌》,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对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佛教和寺院僧人对促进我国茶叶生产的发展以及茶文化的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原载于《安化黑茶》2020年第6期总第35期,转载自:安化黑茶传媒平台,作者:许波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安吉白茶平台

GMT+8, 2024-4-27 02:45 , Processed in 0.158775 second(s), 14 queries .

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谢谢。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