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几篇关于茶膏的文章,屡屡被人要求“科普”,于是乎,这段时间对茶膏知识进行了恶补,真的好东西哎。
茶膏,是纯茶饮,是茶叶深加工产品结果里最接近原茶的产品,最大的特点:干净、方便、环保,标准化程度高,适众性强。
茶膏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产品,屡屡见载于各种史料。
茶膏工艺始自民间,唐朝始有文字记载,最早见自吴任臣《十国春秋》:“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 (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
相传“二龙戏珠茶膏”是做为独立的茶品纳入宋代的茶品名录(这种制茶工艺在明代以后鲜有记载)。
清朝药学家赵学敏(公元1719——1805年),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将清宫御茶房用云南普洱茶为原料制作出的茶膏,定名为“普洱茶膏”,收入其所撰写的《本草纲目拾遗》。
清乾隆57年(公元1792年),普洱茶膏首次做为国礼,赠与英国使团马嗄尔尼,藉此声誉海外。
自唐、宋,到清代,由于茶膏出产量极少,一直都是贡品,平民百姓极难得到;再者,封建社会的皇权意识,皇室使用的物品绝不允许在民间流通这就是普洱茶膏鲜为人知的原因。
清朝乾隆年开始,普洱茶膏仅限于宫廷御茶房制作。为了满足适度加热工艺要求,相传以花梨木作为炭火,以保证茶膏制作过程中温度的恒定性。
由于御茶坊仅为皇室服务,所以能够得到茶膏的唯一途径,只能寄期望于皇帝的赏赐。而得到赏赐的大臣也轻易不舍得饮用,把它当成高级药材存放,只是在自己和家人偶感身体不适时,才拿出来饮用,以达到驱病强身之功效。
由于普洱茶膏可获得路径的清晰指向,普洱茶膏成为标示等级,炫耀权力与地位的象征物。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茶叶深加工技术已经使茶膏产品工业化产能实现成为可能。
坐落于昆明的云南御茗堂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自动数字化智能工厂,配置卫生标准最高的30万级GMP无菌净化车间,已具备百吨级茶膏年生产能力。
数字化控制手段、高于制药量级标准、领英行业的技术实现能力,已经打开茶膏产品工业化产业能力未来之门。
冷等静压技术、细胞破壁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冷冻干燥技术等现代科技运用,已使茶膏的生产过程更科学、更简便、更卫生、口感更好、品质更高。
有效剔除农药残留、有效解决重金属超标等问题,产品品质安全放心。
低温萃取、冷冻干燥技术实现,最大化保留了茶叶内营养物质的活性,使普洱茶膏及具备后发酵特质的茶膏,仍然可以具备原茶后续转化的“动能”特质,在后期的厌氧后发酵过程中,越陈越香。
工业化实现的茶膏的萃取技术,已完全突破产品原料的茶叶品类界限,可以广泛应用与六大茶类茶叶产品的茶膏萃取。
以下图片是笔者获得的部分茶叶原茶与萃取茶膏的产品比较样:
比较结果:
茶膏萃取过程的定向选择特点,决定工艺过程中要对原茶成分进行筛选,最大化留存有益元素、剔除有害物质,加之植物部分香气特质会在过程中减损,口感会有所变化。
未做添加修正的纯茶膏,在香气特质和口感特点上同原茶口感特征趋同且各有特点,主要区别:
原茶口感较丰富,茶膏口感较纯净醇厚;
原茶花香较清晰,茶膏较甜润:
原茶茶汤有沉淀物,茶膏茶汤纯净通透;
低品级原茶,经萃取成为茶膏产品后,品质变化明显;
茶膏品质结果取决于原茶,原茶品质越好,茶膏品质越高(就如上述古树茶膏,虽然汤色差距明显,但口感相似程度及口感韵味非常接近)。
茶叶是最具市场发展潜力的产品。由于当前茶叶从原料至成本缺乏标准,所以,茶叶产品在工业化进程及泛市场推广过程中举步艰难。
茶膏产品,因其特有的产品特点及品质形态特征,可以把茶叶转化为符合各类品质特点的产品,使喝茶变得简单,便捷,从而可以有效唤醒尚未涉茶人群对茶叶的体验认知,通过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段、不同品质群体的价值习惯、品质习惯、审美习惯等,开发对应的个性化产品让茶叶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全民饮茶,健康全民。
茶叶产品的全民普及,在很大程度受制于传统的产品终端表现形态。
茶膏,作为颇具时代感的茶叶产品,可以以多元化的产品表达方法,为人们提供一种便捷的选择,有可能成为口渴时人们下意识的一种选择。
喝茶的全民普及,会使更多的人关注我们的传统茶叶文明,继而中国传统茶文化将得到不断发展传承。
如果做一种大胆假设,有具备现代产业能力的茶叶深加工企业,愿意放弃自己的品牌及终端产品利益,致力于以代工成就中国茶产业有志于成就优秀品牌愿景的企业最大化的实现产品市场,为茶产业市场域辟出一片新的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