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河乡香炉村竹山组是历史名茶“小兰花”的原产地,也是新创中国名茶“岳西翠兰”的原产地。从小在这里长大的制茶人刘会根,受祖辈熏陶,耳濡目染,制茶技艺日渐纯熟,全程参与了1985年岳西翠兰研制和创牌工作。作为安徽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岳西翠兰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今年已55岁的他依然坚守在大山里,守护着古茶园和传统手工制茶技艺。 从小就接触茶叶的刘会根,已经制茶37年了。“还记得第一次在家喝到自己家制作的‘小兰花’,味道令人久久难忘,于是慢慢的就对茶叶产生了兴趣。”刘会根在回忆起第一次喝茶的经历时说。 历史名茶“小兰花”产于姚河乡香炉村竹山古茶园,该茶园系中国古老茶园,地处大别山腹地,岳西、舒城、潜山三县交汇之地,为唐代陆羽《茶经》所指“舒州”茶区。据已故的安徽农业大学的茶专家詹罗九教授考证,该茶园树龄大部分在300至500年间。此地钟灵毓秀,茶质优异,是“中国新十大名茶”岳西翠兰基地之一。 岳西翠兰因色泽翠绿、形似兰花而得名。刘会根也伴随着岳西翠兰的成长,从1983年成立竹山茶厂就开始创制岳西翠兰,到1985年制成,再到后来被评为“中国新十大名茶”,直到2010年成为国宾礼茶,期间的酸甜苦辣只有刘会根自己知道。 “制茶30余年,我已经习惯了以茶为生,对茶叶,尤其是对于岳西翠兰已经有了一种特殊的情感,茶叶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刘会根说。“从小对茶叶的制作工序熟背于心,我的制茶经就是注重质量、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制茶之道。” 在这个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刘会根依然坚持纯手工制茶。“机械做不出手工的味道,从原材料的选取,到探青、杀青、理条、烘干、摊凉、足火,每一步都是机器无法达到的。”刘会根在谈到机械制茶和手工制茶的区别时说。“手工制茶工序繁琐,也很耗人工,需要3个人一组,一组一个晚上也只能制出3斤干茶左右。如今手工茶已然成了‘奢侈品’,最高能卖到3000多元一斤。手工茶颜色、香气、滋味等质量因子要明显优于机械制作的。不过由于手工制作成本高、难度大、产量低,每年做的量都很少。” 刘会根1979年高中毕业后就开始接触手工制茶,1985年他参与创制的岳西翠兰茶样参加全国名优茶评比,获“中国新十大名茶”称号。此后,他制作的岳西翠兰在6届大别山茶区名优茶传统工艺制作大赛中4次获得金奖;2010年4月,获岳西翠兰茶王赛“茶王”,100克岳西翠兰茶王拍卖价高达3.9万元,并悉数捐给玉树地震灾区。此外,刘会根精心制作的岳西翠兰,2010年9月被外交部做为国宾礼茶,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赠送给来华访问的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深受俄方好评。2016年,刘会根被授予首届“岳西工匠”荣誉称号。 说起这些,刘会根很是自豪。高档岳西翠兰,必须应用手工技艺制作,才能达到相应水准,所以这些年刘会根一直致力于岳西翠兰手工制作技艺的传承、保护和推广。 2015年,岳西翠兰(绿茶)手工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为安徽省第五批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这项技艺的传承人,刘会根表示,他一定会按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要求,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不仅要让翠兰手工制作技艺原汁原味的长期保存,还要发扬光大,争取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品赏到上等的手工岳西翠兰。 刘会根30余年的坚持,保证了岳西翠兰的品质,如同悬崖上那棵500余年的古茶树一样,改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初心。 |
GMT+8, 2024-11-24 22:29 , Processed in 0.225946 second(s), 14 queries .
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