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巴蜀非遗瑰宝⑤绵竹木版年画:千年传承 “绘”出乡村致富画滚滚长江,非遗无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望历史,悠久绵延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留下了灿若繁星的文化遗产:苗绣蜡染从深山走上世界舞台的多彩贵州,风情浓郁的蜀绣羌绣演绎巴蜀的多元、一方水土成就的景德镇瓷器是江西雅韵、笔墨纸砚是粉墙黛瓦里的安徽文脉……这些非遗瑰宝,凝聚着先辈千年的智慧与技艺,架起了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11月11日起,四川观察推出“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专题报道非遗篇,聚焦长江流域的巴蜀非遗瑰宝,细嗅市井烟火香,聆听非遗岁月长。在这场漫溯时光的非遗盛宴中,讲述长江非遗故事,领略多彩文化之美。 沱江,全长712公里,是长江上游一条重要的支流,发源于川西北德阳绵竹市境内。在绵竹有这样一个村落,明快的色彩与传统的川西民居融合得刚刚好——绵竹年画村。 中国能制作木版年画的地方不少,但最有名气的要数四川绵竹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天津杨柳青年画、潍坊杨家埠年画,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作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木版年画,早在2006年就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绵竹年画以木版刻印、手工彩绘为特色,又称绵竹木版年画。始于宋代盛于明清,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归纳起来有避邪迎祥、风俗习惯、生活生产、戏曲故事、历史人物、神话传说、讽刺幽默、花鸟虫鱼等。 在构图上讲求对称、均衡、饱满、完整、主次分明且多样统一;在色彩处理上采用对比手法,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在用线上,讲求洗练流畅、刚柔结合、疏密相间,有鲜明的节奏感;在造型上,用夸张、变形象征、寓意的表现手法,使塑造的艺术形象生动感人。 过去,年画给人的印象,是只有过年才贴在门上的图画。如今绵竹木板年画,已从纸上走下。历经近二十年发展,年画村如今已经成为核心区域1750亩,以乡村旅游、年画商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为主,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的精品型乡村民间工艺文化旅游景区,并于2011年被评为国家AAAA景区,想象一下,漫步在古色古香的村落间,两旁是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的年画作品,每一幅都是匠人匠心独运的结晶,绵竹年画村正以它独有的方式,讲述着古老与现代的和谐共生。拿着绘着年画图案的扇子,那一定要穿一身年画色彩的衣服,还有年画主题的茶具、配饰、家居产品,将传统年画图案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每一件文创都成为了行走的文化传播者。 据了解,至2023年底,绵竹年画企业共有40余家,从业者有500余人,年产值约3000万元。乡村致富的画卷,也在这里绘出多姿多彩。 |
GMT+8, 2024-11-24 19:02 , Processed in 0.202766 second(s), 14 queries .
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