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李祖村回访记:做大共富朋友圈李祖村共富市集。 共享联盟·义乌 陈洋波 摄 编者按: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一周年之际,浙江日报推出“向总书记报告——牢记嘱托,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特别报道。记者回访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过的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义乌国际商贸城、诸暨市枫桥镇、浙东运河文化园等地,聆听当地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的故事。 8月底,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的青年创客迎来一场特别互动:2024年度“浙江千名乡村CEO培养计划”的10名学员从全省各地前来,开展为期5天的驻村实训,感受村里充满活力的新业态,也把年轻人在乡村扎根营造理想生活的理念和思考带回去。 学员周璟玥在驻村日志里写道:“李祖虽然小,但它承载原乡人的诗意栖居,唤醒归乡人心底的乡愁,回应新乡人对诗和远方的向往,也都一样被我们深切感知和心向往之……” 方圆1.09平方公里的李祖村曾被称作“水牛角村”(意为“看不到发展希望”的穷村庄),这样一个“大众脸”的村能脱颖而出,下了两步关键棋:乘“千万工程”东风提升村庄发展的硬件条件;引入职业经理人运营模式,把青年创客变成了最具活力的发展资源。 2023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李祖村考察调研。在村口写着“缩影”二字的门楼前,总书记说,“李祖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浙江‘千万工程’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要再接再厉,在推动乡村振兴上取得更大成绩”。 李祖村的变化,正是浙江借力人才建设和美乡村、统筹城乡发展的缩影。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提出,要持续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大力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将人才关键变量转化为发展最大增量,浙江实施“青年入乡”集成改革,加快培育十万农创客、百万新农人,着力构建乡村人才“四链”(即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融合发展机制,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据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浙江已累计培育农创客超7.4万名,其中90后占47.08%,00后占8.88%,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超四成,创业领域涉及全产业链。推动各式“专、精、特、新”型乡村人才扎根乡村热土,全省着力打造现代化农创园、“浙农英才”工作站等“用才”平台。“实施千名乡村CEO培养计划”今年也首次被写入省委一号文件,浙江从4000余名报名者中选出300名“准CEO”,深入全省各地村庄开展实训,到2027年,全省要培养1000名乡村CEO,把更多乡村发展的资源生态优势转化为集体经济发展优势。 去年在李祖村,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大家,乡村振兴潜力无限、大有可为,乡亲们要努力奋斗,一起奔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明天。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义乌谋划建设“大李祖”共富联盟,后宅街道李祖、稠岩、方塘、岭脚、大傅宅、岩南、坞灶、下万、陈宅等9个行政村,以及市城投集团、交旅集团、水务集团等3个单位“集结成团”,探索区域联动发展。 面积不大的李祖,成了“扩容”近20倍的“大李祖”,可以筹措的发展资源、空间与之前大不相同,但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发展共同体?去年11月,义乌市政府、农业农村部门、街道和9个村的村干部前往淳安下姜村学习取经。 “解锁”共富密码,下姜探路更早。2019年,下姜村与周边24个村抱团成立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如今,“大下姜”已从25个村进一步扩展至63个村和1个社区,在淳西南、淳北片区落地生根。 从一村走向一域,流量和资源如何协同匹配?安吉“大余村”也成了“大李祖”的调研对象。依托“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和“青来集”人才社区,“大余村”吸引来了新乡人,也让更多创新创业项目选择落地乡村。 “大李祖”也开始找自己的答案。1月,9个村共同投资成立大李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探索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品牌共塑。更大的发展助力也出现了——“大李祖”片区成功获批国家“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项目。 新发展蓝图上,81个谋划实施项目中,和美乡村环境提升工程、周边景观工程、道路基础配套等发展“奠基”类项目占比颇高,这些项目是贯通“大李祖”动线的关键,也是“大李祖”持续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的最新实践。 稠岩村距李祖村不足一公里,是乡村旅游的“老典型”。稠岩村党委书记曹俊民说,毗邻德胜岩景区,稠岩拥有一条极具特色的牛文化主题美食街,但苦于没有留住客人的好项目,近几年发展动力不足。“现在有了‘大李祖’,德胜岩区块乡村夜经济项目、民俗文化市集、美食街改造等6个项目都将惠及稠岩,观光线就是经济线。”他说。 “每个村都基于自己的资源和实际来探讨村里需要什么、能给‘大李祖’带来什么。”岩南村党支部书记方新民说。每周六,9个村的书记和街道领导都要碰头,大家可以汇报自己的点子,一起讨论项目的可行性。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对浙江提出了新要求:浙江要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要把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作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着眼于拓宽缩小“三大差距”的新通道,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将持续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列为14项攻坚性改革重要内容之一。 以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主抓手,以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为动力源,浙江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统筹推进兴业、强村、富民,浙江深入实施“强村富民”集成改革,通过推进强村公司、片区组团、“飞地”抱团扩面提质,加速区域内村庄共同奔富。全域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浙江推动制定“千万工程”条例,系统部署推进实施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为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绘就新时代“富春山居图”奠定更坚实基础。 村美、人和、共富,浙江不懈探索,聚焦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突破,为万千乡村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注入生机活力。 【亲历者说】 青年创客楼沙漠霜: 把创意变成乡村的一部分 楼沙漠霜展示扎染手作产品。 共享联盟·义乌 陈洋波 摄 连日来,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沙漠的染坊”正在改造升级。四合院里,原先不对外开放的二楼铺上了新地板,开辟出产品陈列区、沙龙教室等创意空间。90后青年创客、染坊“掌柜”楼沙漠霜说,今后染坊会组织更多有意思的活动,为扎染手作和现代生活创造更多连接。 楼沙漠霜大学读的是服装设计专业。2018年,她辞去工作,选择租下李祖村的老房子开办扎染学堂。2023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李祖村考察调研,走进这方小院,听楼沙漠霜介绍扎染工艺步骤,仔细翻阅了染坊和学校联合设计的艺术课本,细心询问这里的文创产品销量怎么样。 “了解了我们传承的意义和创新的方式,总书记勉励我们说,做得很好呀,加油,继续加油。”楼沙漠霜说,过去一年,李祖村格外热闹,染坊还没开门就有游客排队等待,文创产品销量增长很快。 “去年我们推出的一款扎染玩偶小兔子特别受到大家喜欢,有人一次性就订购了500只。”楼沙漠霜说,玩偶都是手工制作,有整整3个月,自己都在为染坊产量跟不上销量发愁。起初,她“呼朋唤友”来搭把手,但产能依旧捉襟见肘。后来,在后宅街道妇联的帮助下,染坊和城西街道桥头村等多个村合作,发动20多名村民一起缝制。 这件事,带给染坊3个重要变化。第一,“沙漠的染坊”从“一个人”的小店,变成了一个团队,之前合作的阿姨们成了染坊的“生产队”。“通常是我设计好样稿图纸,染好布料,再手把手教会她们手工缝制新产品。”楼沙漠霜说,去年,这份新工作让来兼职的阿姨人均增收3万元左右。 第二,染坊小而美的手创“出圈”后,周边不少地区的农创客也慕名上门寻求合作。前段时间,她注册成立沙漠霜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为今后扩大经营、开设分店作准备。 第三个变化聚焦产品本身。受兔子玩偶走红启发,染坊推出“十二生肖”系列扎染手作产品。今年的“生意兴龙”“小灵龙”等文创产品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出圈”,不少游客不顾后续行程,直接抱走了一人高的玩偶。 随着李祖村知名度越来越高,染坊的体验课也更红火。“近一年来,来店里体验扎染传统工艺研学游客有8000多人,其中不少是国际游客。”楼沙漠霜说,为此,染坊也对原来的扎染课堂进行升级,开发了全英文教学的扎染研学课。 忙碌之余,楼沙漠霜还会“闭关”,集中精力开发新产品、思考染坊未来发展。一袭青色连衣裙、一本涂涂抹抹的设计本,寻一个安静的村庄角落,她拥抱乡村,也在贴近大自然时汲取更多创作灵感。“李祖村并没有太多先天的发展优势,但村里有了年轻人和创意,就能沉淀出很多与众不同的生机。”她说。 除了经营染坊,楼沙漠霜还有了新身份:担任义乌市农创客联合会和李祖村的创客导师,向更多年轻人分享自己的创业故事、设计理念。“我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发挥好青年带动作用,让乡村变得更加美好。我也希望李祖村的实践,能带动更多年轻人走进乡村、爱上乡村,把创意变成乡村未来的一部分。”她说。 【浙江新实践】 安吉大里村打造运动休闲山村 空心村的别样打开方式 游客在大里村体验桨板项目。 山川乡供图 日前,记者走进安吉县山川乡大里村瀑布咖啡,恍若来到了热带丛林——装饰着霓虹灯的茅草屋和露营椅错落分布,龟背竹、棕榈树等热带植物点缀其间,穿着时尚的年轻游客随处可见。“瀑布咖啡以户外体验为定位,同时配有香水调配、轻食餐饮、夜间酒吧等多种业态,可以品咖赏景,也能溯溪野营、短途登山。”1993年出生的主理人王冯从江苏来到浙江乡村创业,看中大里村的山水资源,打造半开放式的空间,为游客创造更多户外活动的“打开方式”。 “想不到我们小山村也能成‘网红’。”大里村位于安吉南部山区,因位置偏远,发展一度滞后。回想起刚来村里工作的时候,村党支部书记应忠东用了两个“零”来形容,“年轻人几乎为零,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也为零”。 为改变“空心村”的面貌,大里村因地制宜整合村域内丰富的山水资源,推出滑翔伞、山地运动车、桨板等户外运动项目。同时,该村积极招引青年人才,以“村集体资源、资产入股+年轻主理人运营”的方式,相继推出瀑布咖啡、云下湖畔等新业态。今年夏天,in竹野基地项目上线,池上划艇、竹林浅酌,成了年轻人的新放松空间。 在绿水青山间植入户外运动新元素,一个村强民富的水陆空运动休闲山村逐渐成型。今年1至8月,大里村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逾180万元。 景宁深垟村发展多肉庭院经济 石头村里的花样农家 深垟村村民在打包多肉植物。 东坑镇供图 中秋假期前,景宁畲族自治县东坑镇深垟村的雅景多肉基地十分忙碌,农户挑选货品、打单、包装,将数百份“多肉中秋礼盒”发往上海、杭州等地。 深垟村距景宁县城32公里,原先因石砌民居群落颇具特色被称作“石头村”。2009年,返乡青年吴勇回村创业、牵头成立景宁雅景花木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发展“多肉庭院经济”,村道、石墙、石巷、石阶都种上了多肉植物,深垟村也多了一个新名字——“多肉石寨”。 村里的石头上能开出花,为深垟村引来了众多游客。“我家庭院门口的多肉院墙是人气最旺的打卡点,客人来赏石寨多肉,再吃顿地道农家饭,体验不错的。”多肉庭院小铺、农家乐“石巷人家”的老板吴丽英说,游客漫游村中,相中庭院中的多肉也可以随时买走,两相叠加,自己年收益可达6万元。 如今,吴勇的基地已引进400多个品种,种植了60多万盆多肉植物。通过“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机制,深垟村的多肉产品向外销售,今年前8个月销售额达280余万元,带动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在‘千万工程’指引下,这些年深垟村整治提升村庄人居环境,打造了廊桥、门楼、畲寨等百余个景观节点。”深垟村党总支书记孙伟平说,最近还打造了多肉共富营地,助力拓宽多肉应用场景。依托“多肉+畲寨+旅游”的融合业态,深垟村正推动多肉从传统的种植销售向精品化、产业化、多元化发展,形成集多肉种植、销售展示、科普研学、文旅观光于一体的共富产业链。 “转载请注明出处” |
GMT+8, 2024-11-25 08:21 , Processed in 0.239617 second(s), 14 queries .
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