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业俱兴 “新新”向荣 | 走百村 看百业④ 2024-08-14 17:42:34|4061 | 作者 吴静 徐辉 吴金银 | 编辑 周洁 下午5点过后,灵峰街道大竹园村里,客人们纷纷走出民宿,与乡村亲密接触起来。傍村而过的龙王溪、依村而耕的麦田、民宿后院的泳池,都是欢呼雀跃的身影。大竹园村民、一田一墅民宿主理人蒋桢滢趁着休息的空隙,用手机记录下这些。美丽的风景、生动的场景,都是她的民宿社交账号最能收获点赞、引起共鸣的元素。“赛道越来越卷,在朋友圈发点图就能轻松获得关注的日子早就过去了;不管民宿本身,还是我们,都得更新、都要升级。”她说,现在,一家民宿要有综合体的内容,一个主理人要有全媒体的意识,才能吸引到客人。 大竹园村是安吉美丽乡村升级拓展、更迭生长的代表。过去,这里环境脏乱差,村集体和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毛竹。抓住“千万工程”深化、美丽乡村建设机遇,村子的基础配套、公共服务、风貌环境、产业发展实现脱胎换骨,并成为全县最早一批发展民宿、村咖、露营、音乐节等新业态的乡村。如今,这个户籍513户的村庄,拥有近60家民宿、10家特色餐饮、8家村咖,以及露营基地、旅拍基地、传统文化体验馆等。 这些山水田园间的新业态,重塑了乡村,改变了“原住民”的传统生活方式,也成为满足人们对乡野和自然向往的空间。 在“旧常态”中常更常“新” 消费需求日新月异,民宿、露营、村咖等新业态逐步成为“旧常态”。大竹园村的民宿、村咖等从业者早早察觉到环境变化,在营销模式、服务供给方面做起迭代文章。 依托省级农房试点项目,大竹园村新区形成了民宿集群,部分楼栋由专业公司运营。村民通过“两入股三收益”获得收益的同时,也尝试着通过自主运营拓宽收入渠道。 蒋桢滢是其中之一。这两年,她不仅给民宿配套了露天泳池、砖窑烤炉、室内汤泉,升级了庭院景观,还推出了溯溪、派对等项目。“面对同质化竞争,我们必须突出自己的独特性。”她说。一年多来,蒋桢滢自学了拍摄、剪辑等技术,还“泡”在社交媒体上提升网感。现在,“一田一墅”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都开设了账号,全网传播量过亿。这样做带来的业绩,就是“65%的新客都是跟着社交媒体来的。” 同样,安吉另一张金名片——村咖,也面临同质化竞争的烦恼。大竹园村的破题方式是:发挥它文化空间载体的功能。 织山咖啡厅里,人头攒动。客人们捧着咖啡,或闲坐畅聊,或在扎染作品前打卡。主理人宋竹梅一边制作咖啡,一边介绍着这些作品。“光靠咖啡这样的单品,很难持续吸引客人。我们要在提供咖啡的同时,发挥社交、艺术展示的作用。”她说,咖啡厅和文创项目联动,可以引作品入“厅”、引体验入“厅”、引文化入“厅”。现在,来她这里的客人不仅可以喝咖啡、看展,还能选购蓝染技艺制造的衣服、挂件。“如果只是咖啡厅,很多游客看一眼也就路过了。”她站在大大的落地窗前,指着一排排极具特色的服装说,“它们起到了一个窗口展示的作用,很多人看到就走了进来。” 在向“新”而行中立潮头 农文旅融合是不少乡村产业发展选择的方向。要想“立潮头”,只能向“新”而行。去年以来,大竹园村依托山水人文、城乡融合的优势,挖掘和整合本土文化,使之与引入的多元文化有机融合,解锁了一个又一个新业态。 山梧·文艺是一个非遗文创体验类项目。主理人钱忠伟守着一方小院,安静地进行艺术创造。在他的打磨下,一件件粗糙的器物蜕变成精美的艺术品。因为手艺“加持”,一件小小漆器在经过髹饰后,售价可以达到3000元甚至数万元。选择来到大竹园,他看中的是这里美丽、安静的村庄环境和浓郁自然的生活气息。客人来到这里,可以参观工作室,欣赏他的作品,也可以体验髹饰、蓝染等技艺。“除了网上预约、现场下单,我们还接受团建订单,根据客人的需求制定课程。”他说,去年6月入驻以来,因为项目形式新颖,吸引到了不少散客,周边业态的消费者群也成了他的客户。让他高兴的是,这个项目也成了村里的一道风景,更多人通过这扇“窗”了解了非遗。 相比之下,碧承茶研所自带安吉属性。走进这间古朴雅致的庭院,绿荫婆娑、蝉鸣阵阵。轻缓柔和的音乐里,主理人小蔓向客人传授着茶艺。得益于大竹园的交通区位、丰富的物业资源,小蔓找到了契合项目调性的场所。在这里,不仅可以品茶、购茶,还能预约“茶文化”课程。她说,这个项目不走网红路线、不走流量路线,主要针对特定消费群体。“我们项目的特点是用户粘性强,原来的客户还继续维系着。”她说,自己和团队里的5名年轻人一起,通过线上运营等方式,招募和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参与进来。 “我们加大了乡村旅游资源整合的力度,根据自身特点打造特色线路和打卡点,开发特色业态、特色产品。”村党总支委员沈金龙总结了村里的做法,并介绍,现在村里还招引了旅拍基地、窑烤面包、茶研、扎染、冲浪、马术等项目,还在积极对接美术空间项目落地;不断涌现的新业态,打破了产业同质化的困局,为乡村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在先人一步中构建空间新形态 多元新业态,提升乡村产业竞争力的同时,也在改变农村生活,重塑乡村空间。 上午10点,村民周浩帮客人到村咖取预定的咖啡。不出村就能喝上一杯特调,对这个村的老百姓来说,不是什么难事。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场景,也村庄也更显活力。说话间,江苏无锡游客苗倩倩把车开进了不远处的停车场。“我的车需要快充,看到这个村特别漂亮,想着基础设施应该也会比较完善,所以来碰碰运气。果然没让我失望。”她的话有些一语双关,“好风景会吸引人来,完善的配套会让人停下来、留下来。” 咖啡、艺术、文创……城市属性的业态下沉,补齐了乡村文旅产业时尚性的不足、基础设施现代化的不足。这样“非城非乡”又“亦城亦乡”的美丽乡村,散发着一种反差吸引力。一批又一批高校学子走进大竹园村,想探一探它发展的奥秘。 去年以来,村里加强了与高校的合作力度。村党总支委员沈卫莉介绍,村里对民宿、餐饮及其他新业态进行整合,和高校一起制定实践路线,为学生提供实践场地,同时也提供住宿、餐饮等服务。这种模式,给高校提供了便利,也让原本闲置的旅游配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让老百姓能够增收。刚结束实践活动的南京邮电大学师生就为这种“吃住学研一站式服务”点赞,“不仅方便,能让大家在有限的时间里集中精力学习,感受最真实的乡村生活和乡村发展。” 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新青年,让“亦城亦乡、非城非乡”空间新形态在大竹园具象化。 “我们有美丽的生态环境、方便快捷的交通区位、完善齐全的基础配套和优质先进的公共服务,打造这种空间新形态,我们有优势,也有先行先试的底气。”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褚飞明说。 现在,大竹园村不仅有村咖、健身房、卫生院、幼儿园等硬件,每年还要举办荷花节、音乐节、夜市、乡村运动会等活动,“原住民”和“新居民”有了更多沟通交流的平台。得益于这些,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大竹园、来到大竹园、留在大竹园。从2022年到现在,已经有300余名青年来村里创业创新就业。 |
GMT+8, 2024-11-25 19:31 , Processed in 0.228107 second(s), 14 queries .
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