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宁建县40年回眸:绿水青山带笑颜 钱江晚报 2024-06-27 07:31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金春华 张苗 邬敏 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各族干部群众回信,肯定景宁40年发展取得可喜成绩,提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谱写畲乡景宁发展新篇章”的殷切希望。 1984年6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景宁畲族自治县正式设立,成为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 2002年和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两次到景宁调研,其后,他多次作出指示批示,勉励景宁跟上时代步伐。 志不求易、事不避难,40年来,这个地处浙南大山深处的小县,走出了一条民族团结进步、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特色发展之路。从设县时的国家重点贫困县跻身全国120个民族自治县(旗)前列。202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迈上百亿元台阶,达到102.8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98万元、2.81万元,是设县时的62倍、190倍,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77,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总收入超过30万元…… 青山依旧,山歌悠扬。 景宁畲族自治县掀起文旅“畲乡风”,跻身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 畲乡故事,越讲越精彩 形似凤凰的路灯,“身披”畲族彩带的建筑,身着畲族服饰的行人……漫步在景宁县城,仿佛走进一座没有围墙的民族博物馆。 畲族自治县全国只有一个,是景宁最大的特色。 2002年11月25日,刚到浙江工作不久,习近平同志到景宁调研。他谆谆嘱咐,“畲族的特色、山区的特点、后发的特征,这‘三特’都是你们的优势,有的是现实优势、有的是潜在优势”。 今年“畲乡三月三”活动期间,天南海北的游客涌入景宁县城,与畲乡群众一道,唱一曲畲族山歌,品一道畲家美食,开启一年一度的欢乐盛事。畲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已成为景宁一张文化金名片。 “我们一直在深入挖掘文化价值,持续打响文化品牌,不断讲好‘畲乡故事’。”景宁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设立了民族文化发展基金,制定了《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等规章制度,推动民族歌舞、服饰、语言、习俗等的保护传承。 时光流转,“中国畲乡三月三”等文旅活动、“畲家飘歌”等文化品牌、《畲秀·千年山哈》等民族歌剧、山哈大剧院等地标建筑已“走出”大山,让景宁文化知名度、吸引力持续增强。 从景宁县城往西约12公里,远远就能看到一个古朴的塔楼,写着“中国畲乡之窗”6个大字。这里是大均乡大均村,曾以“脏散乱臭”出名,缺乏像样的产业,村民纷纷外出务工。但如今的大均,山清水秀,建筑古色古香,畲族婚嫁演出等活动精彩纷呈,成为远近有名的“畲风寨”。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村民周仁建与妻子蓝爱兰2000年回家乡创业,在大均古街开了一家卖畲族绿曲酒的酒坊,生意越来越好。 今天的景宁,民族团结之花越开越鲜艳。全县民族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占比53%,15万元以下的全面消除。 景宁西南方大山里,一个总投资92亿元的项目正火热施工——景宁抽水蓄能电站,县史上最大的单体项目。“这类重大项目含金量高、落地性强,优先布局落地景宁,帮助景宁扬优势、补短板,助力我们探索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景宁县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40年来,特别是“八八战略”实施以来,浙江集全省之力支持景宁发展。2008年5月,浙委53号文件出台,开启浙江专为一个县制定政策的先河。2012年,浙委115号文件出台,加大支持力度。2018年,省政府专题会议明确,支持景宁加快发展。2022年,省委、省政府决定:以景宁为样本,量身定制扶持政策,支持景宁走山区县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特色之路。 景宁的结对伙伴不断增加,“山海协作”从鄞州拓展到现在的温岭、海盐、上虞、宁海四地;协作方式从“问海借力”变“优势互补”,从“异地开发”升级为“产业链深度合作”…… 畲乡驶入大发展“快车道”。 特色之路,越走越宽阔 盛夏的景宁,满眼都是绿色。 绿水青山间有一条无形的线——海拔600米等高线。曾经,它意味着山高路远发展难,现在却成为生态好、品质优的标记。 近年来,景宁构建以惠明茶为主导,高山果蔬、中药材为优势的“景宁600”农业产业体系,生态农业从“散装”向“精装”转身。全县已建成“景宁600”生态示范基地12.95万亩,开发农产品七大类120款,累计销售额超42.12亿元。惠明茶成了“惠民茶”,年产值达6.74亿元,4万名茶农实现稳定增收。 习近平同志为景宁发展把脉定向时指出:“景宁一定要走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多年来,景宁立足“茶乡竹海”等优势,生态农业从散到精,生态工业从无到有,风情旅游由点及面,创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阔。 立夏已过,地处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丽景民族工业园,热潮涌动。园区重点发展半导体、精密制造等高端新兴产业,引入了飞科电器、娃哈哈等知名企业的新项目。这块4平方公里的“飞地”,已是景宁工业新的增长极。总投资120亿元的富乐德半导体项目,实现景宁百亿级单体产业项目“零的突破”。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设县之初,景宁工业基础薄弱,工业总产值仅1351万元,且以钢铁厂等国营企业为主。40年来,景宁民营工业发展迅速,形成了电力、阀门、食品等近20个行业。2022年,县里明确了竹木加工、精密制造、畲医药大健康三大主导产业,先后招引落地沪特精密、“中国畲药谷”等重大项目,去年规上工业产值首次突破30亿元,达32.72亿元。 “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溪水,让人就像走在云端、游在山野。”这是很多人初到景宁的印象。40年来,景宁始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10年位列全省前十;2023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森林覆盖率达81.45%。 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探索,更让景宁打开发展“新通道”,“穷在山上、苦在路上”成为过去,好山好水“卖出”好价钱。发布全国首个乡级GEP核算报告的大均乡,利用优质生态资源发展水域救援、旅游、民宿、农家乐等业态,带动农民增收5000余万元。 立足民族和生态优势,推动风情旅游、观光旅游、康养度假深度融合,景宁旅游由点及面、从弱到强,迈向全域旅游,2023年实现旅游收入27.1亿元。 高山崖间,一座废弃矿厂,摇身一变成为悬崖上的“那云·天空之城”。这一投资15亿元的景宁重大文旅项目,2022年开业至今,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营业收入超1亿元,成为蜚声长三角的旅游新地标。 小城生活,越过越红火 四根立柱、双重飞檐顶,为纪念景宁建县而建的“团结门”,曾是县城北大门、城与乡的分界点。如今,县城北侧高楼林立,它又成了新城、老城的融合点。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景宁,群众原本大都散居在山上,资源分散,生活不易。 2005年8月10日,顶着炎炎烈日,习近平同志再访景宁,实地考察了东坑镇何村(现新和村)一处地质灾害点。“习近平同志当年强调,进一步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要从优化全省生产力和人口布局出发。这是景宁一直坚持的路径。”景宁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说。 “小县大城关”“小乡大集镇”,创新思路引领群众下山进城。目前,景宁已有4.17万群众搬离高山远山,县城常住人口占县域比重从1984年的不足10%提升至74%。 行走在东坑镇白鹤、洋桥头等搬迁安置小区,眼前是一幢幢富有畲乡风情的楼房、公寓,道路宽敞,一辆辆小汽车停在房前屋后。 “在山上,老房年久失修,婚都没法结;搬迁当年,我就结了婚,现在都有二宝了。”白鹤村村民兰李清一家四口,住在150平方米的房子里,很是美满。 群众生活改变之际,景宁的发展路径也更宽了。 以县城为核心,发展打造城北的外舍新区和城南的澄照副城,将周边镇村串“珠”成链……景宁拉开了“一新一老一副城一环”的城市框架,先后建成体育公园、山哈大剧院、三月三广场等公共服务功能设施,建成张春安置公寓等保障性住房,县城承载能力持续提升,县城面积从1984年的不足0.5平方公里拓展到10平方公里,高空俯瞰如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 从“团结门”往北走三五分钟,新建的景宁县人民医院外形典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与其结对帮扶10年,这里有了很多不输于大医院的设备,让大山里的群众在家门口看上省级医院专家。再往北走,红星小学内,从电子班牌到3D打印馆,再到含直播间、巡课平台等基础应用的景宁教育数据中心,智慧化设施让孩子们自信迎未来…… 从“偏居小城”到“品质景宁”,40年来,景宁人民生活越过越红火:乡村环境从洁化、硬化到美化、景区化,涌现出伏叶、深垟等一批美丽乡村“示范生”;云景、景文等高速公路相继建成,四好农村路、农村客运公交通达每个行政村;98%的中小学生、100%的高中生在县城就读,景宁中学成为山区县“县中崛起”典型;县域就诊率达91.88%、基层就诊率达52.89%,全县人均期望寿命达80.65岁;城乡基本养老服务均衡覆盖,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9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省级平安县“十九连创”,获全省首批“二星平安金鼎”和安全发展铜鼎…… “青山翠那个绿水流,畲歌飞出了畲山头……”40年沧桑巨变,融入一首首山歌之中。畲乡人民感恩奋进,又踏上谱写发展新篇章的征程。 “转载请注明出处” |
GMT+8, 2024-11-26 11:56 , Processed in 0.227046 second(s), 14 queries .
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