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丨“到我的家乡去玩吧” 潮新闻 评论员 张萍2024-06-13 15:22全网传播量1914 家乡溧阳的博物馆。图据视觉中国 “放假不知道去哪儿玩。”“不如去我家乡吧。”端午小长假前夕,与同事讨论假期安排,我向他推荐了自己的老家,长假结束后他喜滋滋地向我反馈:“推荐的不错,吃了鱼头,游了水库,看了熊猫,参观了博物馆,关键还没花什么钱。” 最近几年,我已经很熟悉这样的对话了,为家乡“打call”也越发自然。不光是我,最近身边和网络上争当“家乡推介官”的发言越来越多了,还有很多人在网络上发布详细的家乡游“攻略”,为外地游客测评各种美食景点,风险“避雷”和“强推”真实体验。自己曾经努力走出的小城小镇小乡村,现在成了自己口中向别人“安利”此生必去的旅游目的地,这种转变确实令人感慨。 是年轻人变了,还是家乡变了?两者都变了。人总是越长大,恋家怀乡的特质越明显。小时候憧憬着走出大山、走出城镇,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一展拳脚;长大了又在经历现实的试炼、社会的“毒打”后,向往起家乡的岁月静好。所以从古至今,文学总是反复抒发同一种怀乡情怀。这种情怀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田园将芜胡不归”。钱钟书说过:“人生不过是居家,出门,又回家。我们一切的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上的思乡病。” 如果说人的成长成熟只是历史的反复重演,那么家乡如此快速的改头换面则是当代中国的独特风景。随着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全面推进,很多人猛然发现,自己那曾经处于地图犄角旮旯的山村,居然摇身一变成了新晋网红打开地:柏油路直通家门口,山居民宿生意兴隆,漂流、骑马、露营,城里人爱玩啥村里就有啥,垃圾分类、河道整洁,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简直“桃花源”照进现实…… 城镇也不一样了:星巴克、喜茶、瑞幸,十步一咖啡奶茶店,外卖分分钟到家;曾经就读的初高中早就盖起了崭新的教学楼;图书馆、博物馆、音乐厅、城市书房等等文化场所越来越多,有的还修得相当气派……几年不回去,你甚至需要当地同学朋友向你反向“安利”哪里有得吃、有得玩。不仅在扎实推进“千万工程”、推动共同富裕先行探索的浙江,在更加广袤的中国大地,这些故事也正在真实发生着。 这两样变化尤其是后者,已经足够让家乡的意义大不同,互联网的高效信息传播能力与文旅消费市场的新变化,进一步点燃了很多人的家兴自豪感。淄博、菏泽、天水、平潭、阿勒泰,这些曾经隐于聚光灯之外的“宝藏”地名,借助互联网的东风站到了舞台中央,让大家看到了一座城市“一夜成名”的巨大影响力,它带来的不是虚名,而是包含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无限可能。今天的人们,无比需要“诗和远方”,更愿意相信口口相传的“亲测好玩”,也更有消费能力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些要素综合起来,让推介美丽家乡的信息变成了某种刚需。你的分享,正是他人所需。 这些推介有什么意义吗?思乡还只是私人化的情感流露,向他人推荐家乡是在面向公共的信息传递。往小了说,能够带动家乡文旅消费,在互联网世界获得更多“露出”曝光机会,为建设家乡略尽绵力。往大了说,能够在助力县域和乡村的发展中,消解大城市的虹吸效应,推动乡土中国的走向新的面貌。并且,推介也是认同加深的过程——对于来处的反复确认,可以帮助现代生活中日渐“原子化”的人们在与家乡的重新联结中,找到心灵的归处。 “转载请注明出处” |
GMT+8, 2024-11-26 21:21 , Processed in 0.218585 second(s), 14 queries .
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