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江南草木嘉,更有新芽发。奇珍天遣,云林深处,独占风华。 这是十几年前我为安吉白茶填的一首词。初见安吉白茶,惊艳于她的妩媚, 北宋徽宗皇帝赵佶,是个骄奢淫逸的亡国之君,却不是蠢笨之材,虽无治国的本事,但在艺术领域里样样精通。徽宗还是个茶道高手,他著述的《大观茶论》至今仍是学茶人案头必备书。 蜈蚣岭之名我最早是从《水浒传》中看到的: “当晚武行者离了大树十字坡便落路走。此时是十月间天气,日正短,转眼便晚了。约行不到五十里,早望见一座高岭。武行者趁着月明,一步步上岭来,料道只是初更天色。武行者立在岭头上看时,见月从东边上来,照得岭上草木光辉。”——《第三十回 今年安徽访茶第一站就是去看白茶。出黄山市区奔歙县,穿城而过,进璜田乡。车在群山中蜿蜒而行,一个多小时后,离开公路,在崎岖的山路上前进。山路愈来愈窄,风景渐渐秀美起来。终于眼前出现一片陡峭的岩壁,“蜈蚣岭”三个字突兀地闯进眼帘,车停到岩壁下,目的地到了。 蜈蚣岭村是个不大的山村,曾有一个很美的名字——仙源,据说古有修仙成功者,故有此名。然而真正让蜈蚣岭有些名气的却是保存至今的层层梯田。1964年蜈蚣岭人民响应“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利用十年的时间建成石梯茶园800余亩。层层梯田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还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现在已成为受保护的文化遗产。除了梯田,村委会的办公地也仍留着文革遗风,站在台上可以悬想起生产队里开大会的场景。 蜈蚣岭大山深处零星散布着一些品质极佳的野生白化茶树,当地茶农采制储为药用,多治肠胃不和、脾胃失调。外人不知,故不见重于世。这些年随着“安吉白茶”名满天下,当地人对白茶也重视起来,并引进了安吉白茶树种,但仍没重视本地野生白茶。 三年前,来自淮北的刘平开始发掘本地的白茶资源,先后搜寻到18棵白茶母树。这些白茶树的发现引起了国内专家的重视,中国茶叶协会原理事长程启坤将其命名为“徽州白茶”。并欣然题词:“徽州白茶,稀有珍贵,叶白味鲜,品质超群”。安徽省农业大学教授王镇恒评价:“蜈蚣岭村,稀有茶树,芽叶玉白,嫩香味爽,健身观赏,茗中珍品。” 与十几年前探访安吉天荒坪一样,我带着几分欣喜与期盼,走过一段山路,终于见到了被保护起来的十八颗野生白茶树。在一片绿色中,这一树的玉白色给人一种不真实的美,同行的人一片惊叹。 沿山路继续上行,进入了白云深处的山村。温润的空气,满目的新绿,质朴的山民,与散布在山间的白茶树,构成一幅完美和谐的画面。 漫步在茶山,与茶农们聊着今年的收成,得知引种新白茶种后,茶农收入翻了好几倍。看着他们开心的笑容,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真心地为他们高兴。没有这些最基层的茶农,我们的茶文化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他们得到实在的收入,做出上好的茶品,我们才有了无尽的源泉。 下山时,一批新的来访者刚到,寂静的山村又热闹起来。看到来客中有人随手丢下废弃物,我心中升起了一丝忧虑,没有外界认可,好茶无法发展;被外界认可的程度高了,往往在环境与与心灵上都会受到污染。古人曾慨曰:“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信然。唯希望眼前这块净土能够保持得长久一些,亦如这枝头的冰清玉洁。正是: |
GMT+8, 2024-11-24 19:47 , Processed in 0.211299 second(s), 14 queries .
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