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白茶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云南最纯真的大叶种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复制链接]

6669

主题

0

好友

2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09:59: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坝糯1号树的茶果,形态怪异

    在双江县志中摘录虞富莲文章列出勐库大叶茶的五种形态特征,“黑大叶”“卵形大叶”“筒状大叶”“黑细长叶”“长大叶”。

    这其实说明,勐库大叶茶中有着很多不同的基因,或许我们将来可以通过技术分离出基因,然后各自溯源。但是这不是本文的兴趣所在,这种现象说明了勐库大叶茶是多个源杂交产生的,它们的共性是“叶形大”,但是其它表现却各不相同。

    我在这里提出假设,关于勐库茶的所有来源传说,可能都是真的。勐库大叶茶中有原生的基因,也有引种的基因,而且经历了或许不止一次的引种。(近几年也引种了很多云抗10号,但是由于叶形相对小,在勐库面临被淘汰的危机)所有的品种在这里不断杂交产生后代茶籽,古人又拿去选育,依靠“叶形大”这一特征进行甄选,不断在其杂交后代中选育出大叶茶。而其它特征,是黑是绿是圆是长,则存而不论。而这些被选育出茶,渐渐形成规模,被统称为“勐库大叶茶”。

    那么邦马大雪山的野生茶,即大理茶品种也参与其中了吗?必然有参与,但是在后来的选育中被逐步淘汰了,我们今天仍然能在勐库一些大茶树上找到野生茶的影子。据说在冰岛老茶园中,还能找得到几株粗大的大理茶品种茶树。(这待考证,但是冰岛茶品种混杂,具有明显的过渡痕迹。一个半坡老寨,可以数出七八个品种,有不少大茶树并不是大叶茶,很多是二叶茶,甚至不乏小叶茶。)

    第三节、茶种来源传说的其它价值

    大理茶虽然也是可食用可品饮的茶,但是由于多酚含量低,叶质硬不易加工,并且有微毒等问题渐渐被先人放弃,而沦为野生。

    但人类尚未发现栽培型大叶种茶树之前,大理茶应该也有过一段历史。

    在西半山考察时,听当地人说,邦马大雪山上有一条废弃的茶马古道,可以直通缅甸。

大雪山2号树

    (下面这段是我想象的)

    当时的茶马古道贯通了无量山与东南亚,各个民族进行着各种交流,而茶叶必然是其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茶籽在古道上不断流通与播种,由于茶马古道增加了原始的大理茶品种之间的有性交流机会,使得其基数变大,变异个体增加,其中一种变异使得叶子变大变软,不适应高海拔原始森林环境而导致其难以存在。但有几颗种子被水流带出了高山,滞留到了低海拔的河沟边,这里水分充足,气候温暖,大叶子导致的蒸腾变多,也因为环境可完全维持。就这样,第一株叶背长绒毛的“变种怪茶”出现在了世界上。之后,一个马帮的兄弟发现了它,这种茶滋味足,容易加工,而且吃起来更好吃,相对吃多点也不会不舒服。再之后,大理茶的栽培历史就结束了,叶背长绒毛的“变种怪茶”成为了主流的茶树,就是今天栽培型云南大叶种的始祖。

    我在第二节和本节的两个假设中,可推演出勐库大叶茶的起源,其实是茶马古道。是人类商业活动的交流,激发和诞生了勐库大叶茶。


    第四节、元江糯茶与勐库大叶茶的类比

    勐库大叶茶其实质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品种,而是一种文化认同,当地人认同这种叶形大的茶树,认为其品质好,就称其为“大叶茶”,外面的人就称其为“勐库大叶茶”。

    我们可以用元江糯茶来做类比,肖时英先生在1956年到元江猪街考察糯茶。发现各家茶地的糯茶形态各不相同,但可找出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村民都认为,自己家最好的那几株茶就是糯茶。

    可见“元江糯茶”就是一个典型的文化概念,并不是具备品种学意义的名称。“勐库大叶茶”显然也是一个文化概念,但是随着品种纯度的提高,各种性状的逐渐成规模,这个名称则渐渐具备了更具象的含义,于是“勐库大叶茶”成为了“勐库大叶种”。

    所以,是文化观念造就了品种,而不是基因造就的品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安吉白茶平台

GMT+8, 2024-11-25 04:39 , Processed in 0.324263 second(s), 25 queries .

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谢谢。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