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王牌特工2·黄金圈》中,女反派对糖有这样一段描述:
“糖的成瘾性是可卡因的八倍,致死的可能性也有五倍之多,但糖是合法的,所以你请便,尽管加。”
糖=毒品?
有些读者可能觉得话过重了,看上去那么甜蜜的糖怎么就和“毒品”挂上钩了呢?
我们都知道毒品有成瘾性,即便你周围难觅瘾君子,但在影视作品的渲染下毒瘾发作的样子我们都是清楚的,表面来看这和吃糖根本没啥关系。
实际上糖的成瘾性并不会表现的那么强烈,但你不得不承认,如果你喜欢吃甜食,你是无法轻易戒掉它的。
当你摄入糖之后,大脑会分泌一些让你感到愉悦的成分,比如多巴胺,当然生活中我们很多健康的行为也会促进你的大脑分泌多巴胺,比如听音乐、谈恋爱,甚至运动。当然一些不那么健康的行为也会促进你的大脑分泌多巴胺,比如酒精、尼古丁。
问题在于一个度,糖的甜蜜成瘾当然不可能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累积起来的。
我们的祖先长期处于生存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和他们相比,哪怕和100年前相比,我们获得糖的容易程度都是无法想象的。在人类漫长的演化历史中,和今天糖最像的也只有蜂蜜了。所以糖本来是一种罕见的稀缺资源,因此大脑才会“犒赏”我们迷恋上这种味道,它很容易让我们获取能量、贮存脂肪,然后生存下来。
在这样的天性带动下我们对于那些易囤积脂肪的食物总是带着天生的好感,当你品尝过糖的甜蜜之后,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就像是奖励机制一般,所以你想得到更多。
曾经糖类、甜食在欧洲属于奢侈品,属于贵族和特权阶层才可享用的,现如今由于食品工业的进步,糖已经不再是奢侈品,随便一个平米的便利店都可以买到一大袋糖,它的易获得性以及廉价性再加上我们对它天生的好感度促进了糖的传播,而大脑奖励给你的愉悦感过度之后,糖的“甜蜜瘾”就出现了。
本来这一切我们可以避免,或者说可以让它的危害降低,试想一下如果从五十年前开始,作为优先发达起来的美国就开始像“打击”脂肪一样打击糖类,那么今日糖的发展势必受到限制,我们在选择甜食或者在食物中添加糖时,就会像忌惮脂肪一样提防着它。
过度的犒赏系统会启动一系列不幸的事:失控、渴求、还有对糖的依赖,以至于令有些人不停地寻找那种快感,换一句话说,就是上瘾了。
“甜到忧伤”的糖
文章开始聊到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诱因中,究竟罪魁祸首是糖还是脂肪?实际上糖的危害更大一些,糖在这几年对心脑血管发病率的提升几乎是推动型的,所以糖吃多了会“伤心”,这不是一句玩笑话。
除此之外,过量的糖摄入也就意味着更多的热量摄入,当你无法消耗掉这些热量时就会引发肥胖的问题,而肥胖相关的疾病中心脑血管疾病只能是其中之一,其他的危害不胜枚举,比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一些癌症……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病因中解释称,通常是同时存在多个危险因素,比如烟草使用、不健康饮食和肥胖、缺乏身体活动、有害使用酒精及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显然糖的过量摄入占了不少比重。
我们应克制对糖的渴望
文章开始部分的“肮脏交易”可能让你有种阴谋论的感觉,实际上2016年世卫组织也针对糖做出了官方、权威的看法,他们认为对含糖饮料征税可以降低消费量,并且可以减少肥胖、II型糖尿病以及蛀牙。
在世卫组织的声明文章中糖的范围扩大化了,不仅指食物中额外添加的单糖(比如白砂糖),而是扩大到了整个游离糖,包括蜂蜜、糖浆、果汁和浓缩果汁中天然存在的糖分。
世卫组织营养促进健康和发展司司长Francesco Branca博士说,“从营养角度,人类饮食中并不需要添加任何糖。世卫组织建议,如果人们食用游离糖,摄入量应低于其能量总需求的10%,为进一步改善健康,应将其降至5%以下。这相当于每天摄入量不超过通常饮用的一份(至少250毫升)含糖饮料”。
提到含糖饮料,最著名的当属可乐,当然这些饮料公司背后也有干涉科研的前科,但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下面这种误导你的宣传。
想象下,这个画面你肯定见过——
身材健壮代表着健康、阳光的体育明星,大汗淋漓的运动着,此时背景通常充斥着各种炙热干,然后在他们完成训练后大汗淋漓的畅饮着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