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白茶平台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俊涛:一个土陶艺人的执着守望

[复制链接]

40

主题

0

好友

12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7 08:56:1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还未完成的陶艺作品。

形态各异的“陶鱼”。

陶艺师王俊涛。

  平时不起眼的一个土陶小碗或一套土陶茶具,在位于翠湖公园“拾翠滇文化中心”一间名叫“云陶”的商铺里售价却能达百元至七八百元不等。而在大约20年前,就算一位技艺高超的制陶匠手工烧制的土陶罐子,也只能以15块的价钱卖给腌咸菜的大妈。当然,古董除外。

  土碗“身价”的转变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作为一种曾经廉价的生活日用品,土碗几乎等同于粗茶淡饭的意思。如今,有人看到了它藏在时光里的价值,正如同缝纫机、打字机,甚至小霸王游戏机等物件,被历史的进步淘汰出局的东西被回忆赋予了新的价值。然而,土碗与前面所举不同的是,除了收藏价值,它仍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因此,它有市场。

  云南民族村文保办民间文化传承人、“山涛缘陶艺工作室”主人王俊涛是“云陶”陈列架上那些土陶作品的作者,在她看来,土陶的美在于“至简”,因此她的作品无论是碗还是茶具,均无繁复的雕刻、绘画或造型,似乎就是从泥土里刨出来的,形态原始古朴,和大自然保持着最直观的距离。而“原生态”是云南颇有价值的文化优势,也是土陶区别于精美瓷器的地方。

  渐渐消失的生活记忆

  儿时的我们曾捧着土碗大口吃饭,父辈们用陶缸储酒,外婆用陶罐装咸菜。土陶从未离开过我们的生活。随着时代的进步,瓷器逐步取代土陶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土陶也在我们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流转中老去,渐渐成为一种记忆里的生活。

  “土碗区别于瓷碗的最大特征,就是表面较粗糙,通常挂半釉,下半身不上釉,以前农村吃饭喝酒都用它。”王俊涛闲时就喜欢去农村收东西,各种民间陶器、缺了角的木雕门、断了牙齿的瓦猫、少数民族的烟袋……统统被她当宝贝一样捡回来,放在工作坊里的隐蔽处,不卖。灵感正源于此,王俊涛手中的土陶制品特色在于立足云南民族民间文化,作品力求呈现原生态,让人品味到淳朴的乡土气息。

  王俊涛介绍,土陶被称为“水与火的艺术”,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云南土陶的釉一般都是土釉,纯天然的环保釉,颜色朴实自然,不会特别鲜艳亮丽。

  早年无人问津的工艺品

  自幼受父辈家族传统手工制陶的影响,王俊涛上世纪90年代初便开始学习制陶技艺。“其实,我们做土陶的起因很简单,当时就是觉得好玩。当然,土陶无论是在价格还是做工精细程度上都不能和紫陶、紫砂等中国名陶相提并论,目前土陶工艺品也依然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十多年前,我们在花鸟市场卖土陶制品的时候,大点的工艺品市场根本看不上这些东西,也不觉得有价值。”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当日常的廉价日用品逐渐被赋予一些文化内涵,土陶制品的附加价值也就随之产生,再加上手艺人对作品的艺术加工,一件好的土陶作品就是一件艺术品。

  当然,王俊涛坦言,自己并非在艺术上有多大追求,只是觉得:咦?原来一个土碗经过一些艺术改造,可以那么美!去年8月份,致力于保护云南民族文化、整合优质民间资源的“拾翠滇文化中心”负责人找到王俊涛,希望收购她的作品进行展示和售卖。“市场反响出人意料的好,经过包装形象设计的土陶工艺品看起来很是高档,简约古朴里透着大气,深受各年龄段游客和国外朋友的喜欢。”这也给此前仅作为手艺传承人展示和传授技艺的王俊涛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

  自建龙窑依土法烧制

  然而,由于纯手工制作费时耗力,以及烧制中的各种局限,王俊涛没有办法为商铺大量供货,以致于产品常常供不应求。这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便是“窑”和“人”的缺席。

  在王俊涛眼里,民间土陶的尴尬在于时代变化让市场萎缩,加上很多土窑消失、人才匮乏,造成了高品质土陶制品难以产生。“我丈夫家祖祖辈辈都是做土陶的,原先有属于自己的龙窑(即土窑)和作坊。随着时代变迁,老人老去,窑和作坊也在城市改造中消失。”王俊涛说。“龙窑和作坊消失的背后,也是土陶制品的远去。”烧制土陶制品必须用传统的土窑,而“可以方便使用的煤气窑烧出来的太干净、太完美,远没有龙窑烧出来的古朴。”

  如今,王俊涛已在位于团结乡僻静处的工作坊里建了一个龙窑,依旧照土法烧制陶器。

  人手也是大问题。过完年回来,王俊涛又成了“光杆司令”,“帮忙的人手不固定,很多年轻人学一段时间就走了,加上耗时长回报慢,很难留住人。”王俊涛感叹道。于是,她开始在团结乡工作坊附近就地用人,找来村里闲居的妇女,既帮当地解决富余劳动力,又能保持工作人员的稳定。“虽然比起专业院校的学生,她们的领悟力和艺术感会弱一点,但我可以慢慢教,只要这门手艺不丢失。”

  平时,除了杯盏碗碟等的生活常用器具,王俊涛也会烧制一些瓦猫,或依照民间传统面貌,或进行改良创新。王俊涛介绍,云南土陶分祭祀、赏玩和生活三大类,大到陶缸,小至碗、碟、香炉,在生活中曾十分普及。其中,置于屋脊正中处的瓦猫最具昆明特色,瓦猫因其形象颇似家猫而得名,其原意是能食鬼的老虎,民间传说有避邪纳福、镇宅之用。“但这些东西都在渐渐被人遗忘,只能待在民族博物馆里。”

  此外,王俊涛制作的供赏玩用的泥人也别具一格。扎着牛角辫穿着对襟棉服的胖妞、滚着铁环的男孩、背着背篓的山民、茶馆里讲段子的老人……尽管人物造型不尽其一,却有着共同夸张的笑呵呵的表情,十分讨喜,几十个泥人站在一起,俨然一幅生动的老昆明市井百态图。

  正如那只被遗忘在角落的外婆家的土碗,也许会在时代流转中焕发新的生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安吉白茶平台

GMT+8, 2024-11-28 13:20 , Processed in 0.296777 second(s), 22 queries .

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谢谢。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