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一堆次品,砸成碎片我有些不淡定了。多少有些心理准备而来,柴烧建盏,无论是宋代巅峰时期或是科技如此发达的当代,都是困扰烧制工艺师的难题。如何破解密码,突破自我局限,挑战不可能,成为考验建盏的手艺人摆在面前的一道难解的命题。
歪心、起泡、变形、粘底、温度过高、釉面无结晶等问题,归根结底,还在于手艺人对窑内的环境元素的控制,这种非标准化的控制,很大程度上依靠烧制者的经验、运气、环境,一只精品的出现集结了胚泥的配比、釉的配方、窑内的位置、摆放、温度曲线控制、窑内气氛、出窑的工作精细程度等等因素,而这些因素在1300度左右的高温下,变化无常,每次的烧制没有太大的参考依据,这也让柴烧建盏变得无比艰难。
一只建盏的制作过程大体经过十三道工序,每一道环节一定程度上已经决定了它的成品率,建盏的胚泥料,主要来源是建阳地区的天然泥,天然泥的好处决定的建盏的根本,含铁元素高,但也带来一个致命的弱点,天然泥的成份不稳定,没有配方泥的成份的均衡可控,这就给“起泡”带来隐患。
如今,电窑盛行,它的高度可控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温度控制上的麻烦,但电窑温度显示仪上的数据也只能做为参考,原因是发热体“硅碳棒”的温度所影响的是局部温度,不代表窑内的温度是均衡的,柴烧很大程度上烧制的工艺师要根据火焰的色彩来判断窑内的温度高低,其难度可想而知,温度低了,建盏的釉面没有成熟,温度高点,粘底、变形、甚至会导致整窑匣钵无法承受其温度而坍塌,一旦坍塌基本整窑报废。
周兴奴父子,在一段时间内,不断地尝试柴烧建盏,有时都有一些盲目了,不断地尝试,在失望中寻找希望,在目前的条件下,客观而言,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成品,要极端的条件下,会产生一些完美品,成品与完美品的距离,他两父子可能要付出极高的代价来不断地尝试。
我们一般而言,定义成品与完美品,有一个界线,成品的定义不起泡、不开裂、不变形、不粘底,而完美品在成品的基础上,釉面的变化要求更高、整体的美感、柴烧的韵味、油润度,等多维度来评估是否是一只完美的建盏,当然,会有更高的要求,在整体的韵味上要有极强的宋代建盏的风骨,那是不可多得的极品。
有十多年从事建盏的收藏、交流经验的周建平与其父亲一直努力尝试柴烧建盏的烧制,这点执念与他所从事的行业,不无关系。柴烧建盏的决心好下,但砸烂次品的决心,没有一定的决断力,真狠不下心来。毕竟,这些不但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更是自己通过一次次尝试努力的结果,那怕不尽如人意,也不一定非得砸了,一只二只,或许可以下得了手,几百只,上千只呢?占烧制的95%以上的次品呢?
建盏,品茶器具,茶人的伴侣。每一只,由泥至胚,千锤百炼在那炽热的火焰幻化五彩斑斓的油滴、兔毫,都是手艺人努力的结果,请珍惜手中的建盏。因为它不仅代表手艺人的努力,同时它也带来中华民族为之骄傲的文化体验,这种体验是心灵回归、安静、和谐的生活追求。
|